*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
学术交流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术工作坊第一期纪要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1日 点击数:


418日下午,我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举办第一期“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术工作坊,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的专家学者,我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的教师、研究生参加研讨。本次学术工作坊由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副主任贾凯副教授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

第一位主讲人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吴淑丽老师。她作了题为《1948—1949年中共在鲁西地区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研究》的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缘起,中共中央反对“双无”的历史背景,鲁西各级党委对于反对“双无”态度及其变化原因,鲁西各级党委对于反对“双无”的贯彻落实等方面。报告指出这次反“双无”是对解放战争以来诸方面思想行为的系统反思,它的侧重点在于帮助干部建立看齐意识与制度规范,体现了中共中央克服地方干部的分散倾向、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目标。在与谈环节,我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主任周雪香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林超超副研究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王婧倩老师进行了发言,她们指出反对“双无”问题是一个学术界较为忽视的问题,通过地方史的研究能够关照全国性问题,体现了近年来党史研究精细化、学术化的发展趋向;这个选题可以在聚焦“双无”问题在鲁西地区的具体表现、华北局的作用、鲁西地区干部能力、是否具有一般示范性等问题上进一步深化。

第二位主讲人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隋艺老师。她作了题为《破旧立新:沉阳市基层政权组织变迁研究(1948-1954)》的报告。报告指出沉阳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大城市,接管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调整其基层政权:最初,利用旧组织、人员管理基层社会,扩大民主政府影响力;不久后,废除保甲,成立类似于农村基层政权的区、街政权;随即,简化行政层次,将政权集中到市一级;最终,确立社会主义街居制。这一过程不仅是为适应城市特点与满足基层社会管理的需要,更体现了新政权对国家建设、朝鲜战争、社会主义改造等国际、国内形势的灵活应对。在与谈环节,王婧倩、我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的佳宏伟副教授、林超超先后发言。他们指出:这个选题的问题意识很好,学术史梳理很好;从东北角度提出了很好的学术问题;通过解读材料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五部分内容的划分也思路清楚;从“破旧立新”的视角将新政权建立过程体现出来。叁位与谈人还从沉阳地区街居制度的全国性意义、保甲制度的废除过程、中共中央政策意见的具体影响、原始档案材料与作者叙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意见。

第叁位主讲人为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连文妹老师。她作了题为《抗美援朝运动中侨乡民众动员的情感因素——以广东江门为中心的考察》的报告,着重考察了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共运用情感因素开展民众动员的过程。她指出,由于侨乡特色,广东江门民众在抗美援朝运动之初恐惧不安、消极冷漠的情感十分突出。新政权通过舆论宣传、情感动员以及海外华侨亲历、亲见、亲闻典型事例的凸显,特别是着名侨领司徒美堂的亲身动员,江门民众的民族情绪和爱国情感在层层激励中不断升华。通过情感因素的及时引导与有效利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民众社会心态随之进行调适,抗美援朝运动各项工作得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中爱国情感的充分调动成为此后中国进行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造的动力源泉。在与谈环节,林超超、王婧倩、我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的郑伟叁位老师进行了发言。他们指出这个报告从情感因素理解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民众动员,运用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丰富了中共党史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启示;展现了抗美援朝初期民众的复杂情绪,新政权运用情感因素的动员,江门民众社会心态的转变,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深化的完成过程。他们指出这个研究在丰富与拓展资料支撑,如日记、内参资料等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而对于国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侨眷向不同国家流向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更为深入地探讨。

圆桌论坛环节,叁位报告人首先针对与谈人的发言进行了回应,接下来全体与会者进行了发言,主要涉及中共中央、大区或省级党组织对地方党组织的影响,运用地方档案与分析中央文件的结合,中国革命的“张力”问题,档案解读与分析问题,不同区域相关问题的差异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

本次学术工作坊是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续还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建设开展系列学术工作坊、学术沙龙活动。

文:贾凯

图:谢雨欣

责任编辑:李斯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