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
本科生思政课
【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寻根闽南文化:厦门大学“文思泉涌”实践队泉州探索之旅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9日 点击数:

为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探索闽南文化,理解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2024年7月21日至25日,在庄叁红老师的带领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与艺术学院、能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法学院的本科生共同组成的厦门大学“文思泉涌”实践队踏上了泉州这片文化沃土,开启了一段对于闽南文化的探索旅程。

对话历史,触摸海丝文化的脉络

海丝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22日上午,实践队一行11人首先前往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参观座谈。

实践队与原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鹏鹏、泉州市文保中心主任唐宏杰及泉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傅恩凤进行了深入交流。唐宏杰表示,闽南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深受海洋文化影响,也有着向海而生的特点。海上丝绸之路则正好体现了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陈鹏鹏认为,闽南文化之所以向海而生,除了有赖于其地理优势,还建立在发达的造船业、先进的航海技术以及繁盛的海外贸易等的基础上。

通过访谈,实践队对海丝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往来的路线,更是文明的交流融合之路,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走进蟳埔,寻找簪花背后的文化故事

7月22日下午及24日上午,实践队两次走进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蟳埔村,探寻埋藏在簪花里的文化故事。

实践队与蟳埔女服饰非遗传承人黄晨进行了一场对话。黄晨介绍道,簪花的本意是“以花代礼”,花的数量代表着关系的亲疏。蟳埔村社区委员会黄荣辉会长则讲述了蟳埔另一重要的文化缩影——蚵壳厝。这些蚵壳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运载货物的商船返程时压舱所用,因此它们也是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贸港口的证明。两位访谈对象为实践队描绘了蟳埔的文化变迁和发展,让实践队对簪花热背后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传统文化该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探寻宗祠,了解闽南宗族文化的传承

宗族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一大特色。为了探究闽南宗族文化的历史与特点,实践队选取了黄氏宗亲与丁氏宗祠进行了访谈与实地考察。

黄前程以及黄永峰作为黄氏宗亲代表,为实践队介绍了黄氏宗族的历史和文化。通过讲解,实践队了解到,闽南许多祖屋进门牌匾上的文字就是对自己姓氏来源的隐形介绍,如黄氏有着“金墩灵慈”、“紫云黄氏”等不同分支。

晋江陈埭的丁氏宗亲,更是一个特殊的宗族文化的代表。陈埭的丁氏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在与泉州当地居民生活的过程中实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丁氏祠堂在建造上完美地融合了当地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祠堂的墙壁上不仅刻着伊斯兰文字,还有许多中国诗词和山水画。在参观丁氏宗祠后,晋江市陈埭镇回族事务委员会秘书高雅雅还带领实践队参观了清真寺、观音庙等宗教场所,承载不同信仰的建筑坐落在一起、和谐共处,成为闽南地区宗教文化多元包容的一个缩影。



见证文化,体验泉州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博物馆、非遗馆,是承载文化的载体。为探寻闽南文化的源头,7月23日下午,实践队前往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和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参观。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在参观过程中,础滨技术融合、互动答题等多种新形式,让队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精彩纷呈与博大精深,也充分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五天的泉州文化调研之旅充实而丰富,队员们对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本次实践,实践队也希望能够唤醒更多人对闽南文化的关注,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文:蔡译圳、黎新玲

图:张宝钰、兰天翔

审:原宗丽

责任编辑:庄键安

Top